本网讯(苏俊豪报道)近日,第十一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分会场 —— 天府国际种业展暨第五届“藏粮于技”院士专家大讲堂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正式启幕。这场聚焦种业创新的盛会中,四川禾嘉种业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禾嘉种业”)培育的“蜀优 730”,从全国 137 个水稻品种的严苛评选中突围,最终位列 15 个获奖品种第二,其抗倒性、病虫害抗性、产量结构等核心指标是得到了院士、工程技术人员及四川农业大学教授专家组成的评审团一致认可。
图 | 大会现场
“蜀优 730”究竟有哪些能破解西南种植痛点的“真本事”?从实验室育种到田间推广,它又经历了怎样的打磨与考验?接下来,我们就走进禾嘉种业揭开这款获奖良种的“成长密码”。
图 | 荣誉证书
记者:获奖品种在抗倒性、穗粒数、病虫害抗性等关键评选指标上表现突出,能否具体介绍其核心优势?这些优势是如何针对性解决四川及类似生态区水稻种植的痛点的?
禾嘉种业副总经理陈军:从核心优势来看,“蜀优730”在抗逆性与品质产量上各有亮点。抗倒性方面,“蜀优730”在云南芒市的田间验证中展现出强劲实力 —— 相邻地块其他水稻品种因倒伏严重近乎绝收时,“蜀优730”仅出现轻微感染,植株长势稳定,有效抵御了复杂地形下的倒伏风险;病虫害抗性上,“蜀优730”针对性应对西南地区高发病害,白叶枯病大面积爆发时,凭借强抗病性顺利度过病害期。
产量与品质层面,“蜀优730”同样表现亮眼:在云南德宏州的田间测产中,实现“优质与丰产兼顾”,展现出高产潜力。米质达到国标2级米,自带自然香味,食味评分更是高达 86分,满足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。
图 | 蜀优730
西南丘陵区多梯田、地形复杂,强抗倒性能让“蜀优730”能适应复杂地块,减少风雨天气导致的减产损失;四川多雨高湿的气候易诱发白叶枯病、稻瘟病,“蜀优730”的白叶枯病抗性,降低农户“因病减收”风险;而高产特性与优质口感的结合,更打破了“优质不高产、高产不优质”的行业困境,为农户带来“稳产 + 优价”的双重保障。
记者:从品种立项到最终培育成功,大概经历了多长时间?培育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技术难点是什么?团队是如何突破这些难点的?
禾嘉种业副总经理陈军:“蜀优730”获奖品种的诞生,历经了漫长而严谨的培育周期。从品种立项到最终通过审定、具备推广条件,耗时 7~8 年以上,全程涵盖亲本哺育、品种组培、多轮田间试验,以及严格的国家审定流程 —— 仅国家层面的区域试验就需历经 2 年,后续还需 1 年生产试验,确保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稳定性与适应性。
培育过程中,“蜀优730”曾面临一道关键技术难题:低产问题。据企业技术团队介绍,该品种培育前期,种子亩产长期停留在 100~200 斤,过低的产量直接推高了生产成本,导致品种一度缺乏商业推广价值。为突破这一瓶颈,团队从 2022 年起组建专项攻关小组,围绕“提升种子产量”展开多环节优化:通过亲本纯度提纯夯实种源基础,避免杂质影响结实率;优化花期调节技术,确保父本、母本授粉同步高效;引入专用种植机械提升田间管理精度,同时精准规划收获时间,减少籽粒损耗。
经过三年持续摸索与试验,这一系列技术调整终于在 2025 年迎来突破:目前“蜀优730”的种子基地亩产较此前实现翻倍增长,解决了“高产难”问题。这不仅是产量数字的提升,更意味着品种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商业基础。
图 | 证书与蜀优730合照
记者:公司在品种筛选和培育过程中,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,确保品种既符合专家评审标准,又能满足农户实际种植需求?
禾嘉种业副总经理陈军:为让培育的水稻良种既经得起科学检验,又能真正适配农户田间种植需求,构建“国家试验 + 企业多点验证”的科学评价体系,从专业标准到实际应用形成全链条质量把控。
在国家层面,以严苛的区域试验为核心,确保品种的生态适应性与综合性能达标。培育的品种参与覆盖长江上游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重庆、陕西五省(市)的国家区域试验,针对不同生态气候带(如四川成都平原、云南丘陵区)科学布设试验点,历经为期三年的系统测试 —— 前两年开展区域试验、第三年进行生产试验。
而在企业层面,验证环节更注重“接地气”,聚焦农户实际种植需求。待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后,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、当地经销商及种植户,在长江上游重点区域开展广泛的多点试种 —— 例如在云南德宏州、芒市等地的田间,通过“高校测产 + 农户实操”的模式,让种植户全程参与品种管理,直观验证品种的抗倒性、田间适应性及管理便捷性。通过这种“专家标准 + 农户体验”的双重校验,确保品种既符合科研评审要求,又能满足农户“易管理、高收益”的核心诉求。
图 | 基地照片
记者:作为获奖企业,公司认为获奖品种的推广应用,能为四川粮食安全、农民增收带来哪些具体价值?目前该品种的推广进度如何,是否有明确的区域推广计划?
禾嘉种业副总经理陈军:参考云南德宏州的实测数据,“蜀优730” 亩产量超当地主推品种5%-10%,每亩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,粮商收购价高0.1-0.15元/公斤,切实为农户带来“种好粮、多增收”的实惠。
种子产能的提升直接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,加之品种本身具备的强抗逆性,减少了农药使用量与灾后补种的人力、物力投入,双重降本为农户减轻了种植负担。
从推广进度来看,已完成前期筹备工作:2022—2024 年期间,通过多轮市场筛选与实地评价,明确了两大品种的适配种植区域;2025 年正式进入重点推广阶段,目前种子已全部入库,可满足各地种植需求。区域推广计划上,除陕西外,云南、四川、贵州、重庆为核心覆盖区域,让良种惠及更多西南地区种植户,为区域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。
对于禾嘉种业而言,“蜀优730”的成功,是对“国家试验 + 企业验证”双轨评价体系的有力印证。未来,或将以此为基石,继续深耕长江上游生态区育种需求,针对西南多山地、多气候的特点,迭代更多抗逆性更强、适应性更广、品质更优的水稻品种,让“实验室里的好技术”持续转化为“田间地头的好收成”。